中國儲能網訊:為了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人類駕馭了風、傍上了太陽。而儲能作為“電網上的大號充電寶”,讓電力電量實現跨時空的轉移,具有平滑新能源波動、助力電網調峰調頻、實現負荷削峰填谷等多種功能。
2022年,是中國的儲能產業極不平凡的一年。新技術加速迭代,制造端大幅降本,市場端規模盛況空前,儲能政策逐步完善,資本市場日漸活躍,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
2023年,中國的儲能產業正在迎接一個更富想象力的時代。得益于產業鏈的聚集,我們在這一場能源革命中取得了先發優勢。從儲能電芯、Pack技術、直交流轉換技術到系統集成技術,一齊獲得飛速成長;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新興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化,為新型儲能的藍圖增添色彩。
新一輪的拉力賽已然鳴槍,儲能老兵見證了行業春天的到來卻又慎言樂觀,新勢力們挺身而出意圖提前卡位。
21世紀經濟報道為此策劃推出“儲能大時代”系列報道。我們將拆解行業,梳理趨勢,試圖提供一種獨特的理解儲能產業的視角,記錄儲能這條大賽道上的大機遇、大挑戰。本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將關注儲能產業投融資趨勢。
“十四五”期間是貫徹“雙碳”目標落實的關鍵期,也是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的窗口期。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迎來難得的機遇期。
近兩年,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帶動儲能規??焖僭鲩L。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預測,全球的儲能裝機到2027年有望超過1100GWh,以現在不到100GWh的裝機規模,未來這一市場的規模將飆升10倍。
回到國內儲能裝機表現,中國正成為全球新型儲能裝機增量的新高地。2022年,國內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6.9GW/15.3GWh,僅去年一年的新增規模便超過了過去十年累計的裝機量總和,國內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一躍成為全球第一。
中電聯的數據進一步分析了細分賽道的表現。從應用場景分布情況來看,截至2022年底,已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電站累計裝機主要分布在電源側,總能量6.80GWh、占比48.40%;其次為電網側和用戶側,分別占比38.72%和12.88%。中電聯介紹,電源側儲能以新能源配儲為主,電網側以獨立儲能為主,用戶側以工商業配置儲能為主。
儲能投融資五檔起步
市場規模和行業預期在資本市場掀起新的熱潮。
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走訪調研中,除了已披露IPO的公司,多家企業亦明確表示未來有上市計劃或正在進行上市前的IPO輔導流程。
畢馬威和中電聯聯合發布的一份行業研究報告提到,2021年之前,我國每年新成立的儲能相關企業為三四千家。隨著儲能行業的迅速升溫,2022年成立了3.8萬家儲能相關企業,這是2021年的5.8倍。
根據投中數據庫,2020年下半年以來,儲能行業融資數量和規模大幅增加,成為繼光伏、電動汽車后備受投資市場看好的新能源賽道。2022年儲能行業仍然火熱,全年儲能行業融資交易249筆,融資規模為494億元,融資金額是2019年的16倍。
報告提到,“由于儲能行業處于起步階段,新進入企業多,對儲能的融資需求多處于早期階段”。2022年儲能行業A輪和B輪融資金額325億元,占比66%。較早進入儲能行業的企業經過數年的錘煉和沉淀,技術實力和市場認可度提升,在資本市場上已經處于C輪、D輪等中晚期融資階段。2022年D輪及以后融資高達112億元,部分布局儲能較早的企業獲得了C輪、D輪等多輪融資后成功上市。
從區域看,2022年儲能企業融資金額前十省份共融資453億元,占儲能行業整體融資的92%。廣東省儲能行業融資數量67筆,融資金額135億元,融資數量和金額上都超過其他省份。
這其中,電池仍然是中國儲能行業最火熱的賽道,上游材料企業也備受資本市場青睞,行業大額融資頻現。2022年電池企業融資金額317億元,占儲能行業整體融資交易金額的64%。正極材料、負極材料等在內的儲能行業上游融資29筆,融資金額108億元。
2022年儲能行業融資金額最大的是欣旺達電池,融資金額80億元。此外,中創新航(中航理電)115.9億元和蜂巢能源102.8億元的大額融資,這也使得2021年三季度成為2019年以來儲能融資規模最大的一個季度。值得一提的是,前者在上市前共進行5輪融資,融資金額200億元;后者從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共獲得6輪融資,融資金額合計約21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下半年儲能融資的數量和金額遠遠超過上半年,尤其是欣旺達、融通高科、國氫科技、海辰儲能、衛藍新能源等多筆大額融資,帶動下半年融資達367億元,占全年融資的74%。
這也意味著,儲能投融資的熱門標的不只是儲能電芯獨占鰲頭,以國氫科技為代表的氫能賽道和衛藍新能源為代表的固態電池賽道也已躋身其中。
以海辰儲能為例,作為一家提供儲能專用電芯的電池廠商,僅成立三年便吸睛無數,其更明確表示將在2025年推動上市進程。除了融資動作,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僅是今年以來,海辰儲能便先后與興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廈門分行簽署意向授信支持,累計的授信額度達到了680億元。一名銀行體系的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銀行的授信額度和最終貸款額度并非等同。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對于一些優質標的而言,銀行可以以這種授信額度和這個公司展開合作。這無疑也暗示了當前儲能賽道的火爆程度。
同時,鈉電賽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耙驗楹芏嗤顿Y機構錯過了鋰電那波機會,所以鈉電都涌進來。我覺得競爭會很激烈,會要大洗牌?!币患谊P注儲能領域的投資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
亟待成本疏導機制出臺
相較于資本市場的火熱,國內對于儲能電站的投資熱情略顯不足。
畢馬威也在報告中提示“中國儲能產業可能面臨未來增長動力不足的風險”。
賽道方面,電化學儲能和配套產業等熱門賽道,多已有巨頭企業提前布局,外部投資方進入難度較大。而尚處于市場培育階段的賽道目前收益較小,許多創投機構被迫涌向上游,受限于自身實力又無法投資規模大的礦產資源型企業,轉而選擇碳酸鋰提煉等低毛利、高周轉賽道。具體到標的方面,高潛力創業投資者相對集中,估值偏高,但很多儲能企業還未形成穩定合理的商業模式,導致投資人鑒別優質項目挑戰加大。
另一方面,電站收益不明朗,新能源強制配儲使得成本提高,下游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時有發生。
2022年4月,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發布題為《完善儲能成本補償機制助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文章,提出加強儲能政策頂層設計,探索解決制約儲能發展瓶頸的思路和方法,推動各類儲能技術蓬勃發展。文章提出了三方面的研究方向:一是研究確立各類儲能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價值;二是加快制定各類儲能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成本疏導機制;三是開展各類儲能技術在新型電力系統相同應用場景下的經濟性比較研究。
完善儲能成本疏導的市場化機制是儲能行業從商業化初期向規?;D變的關鍵?,F如今,儲能產業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多位業內人士亦呼吁,能夠在儲能成本疏導機制上獲得進一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