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邁入第二季度,儲能產業擴張、跨界依然沒有放緩的勢頭,動輒百億元的擴產計劃時常涌現,新老玩家加速鎖定這一黃金賽道。技術變化更是日新月異,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市場上,儲能項目中標價格屢創新低,行業“內卷”現象愈演愈烈。
“新能源強制配儲實際上抬高了企業的建設成本,且儲能利用率較低,已然成為新能源項目的沉默資產,開發商更傾向于選擇更低報價的企業,大家在追求低價而非高質量?;诖?,靠低價鎖定市場的‘內卷’是偽命題,本質上并不是真正的市場競爭?!边h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隨著儲能市場化機制的完善,電網將成為一面“照妖鏡”,各家企業儲能產品的效率性能、安全質量、盈利能力都顯露出來,屆時一大批企業會被淘汰出局。
田慶軍指出,當前國內儲能市場主要有三類主體:第一類是擁有成熟電芯、電池包全棧自研核心技術的企業;第二類是老牌逆變器廠商,憑借之前在渠道與系統集成方面的積累,切入儲能領域;第三類是集成企業,不具備研發和生產能力,簡單將電芯、系統、PCS(程控制系統)等部件進行組裝售賣。
儲能產業發展或許可以參照風電行業的發展路徑。田慶軍介紹,2006年左右,國內有100多家風電整機企業,他們大多將齒輪箱、發電機、葉片等配置堆砌和零件簡單組裝,這是風電的1.0時代;2015年左右風電迎來2.0時代,國內風電企業快速縮減至不到20家,并紛紛開始自主研發設計,就像今天的儲能產業,開始研發關鍵零部件。2022年,我國風電已進入自研自制的3.0時代,與1.0的簡單集成和2.0的自研設計時代相比,3.0還掌握深度制造能力。通過技術穿透產業鏈,形成部件與整機的協同技術進步,不斷提升產品系統效率和質量,加速產品更新迭代,降低度電成本。在他看來,未來儲能行業的競爭會愈發激烈,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僅僅靠簡單集成的企業不可持續,最終活下來的一定是具有全棧技術能力的企業。
據悉,遠景從2018年開始布局分布式樓宇儲能,2019年收購日本AESC成立遠景動力并開發動力和儲能專用電池,其電芯、BMS(電池管理系統)、PCS、EMS(電磁抗干擾)等儲能系統主要零部件全部由自己研發生產,這在儲能領域并不多見?!斑h景硬件收入主要來自三部分:風電與風機、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當前,風機業務已趨于穩定,而儲能作為繼風光之后的第三類資源,正處于快速增長期,未來年交付量將超過10吉瓦時。遠景勢必要抓住儲能產業發展黃金期,快速布局以搶占制高點?!碧飸c軍稱。
不唯價格論,但成本卻是儲能企業的核心競爭要素。今年以來,碳酸鋰價格大幅下跌,儲能系統、項目投標報價下降趨勢明顯,平均報價由去年的每瓦時1.5元至1.8元,下降至每瓦時1.2元至1.4元。田慶軍指出,碳酸鋰價格每噸下降10萬元,儲能系統成本隨之每瓦時下降0.07元左右。此輪碳酸鋰價格從去年高點每噸60萬元下降至每噸20萬元左右,帶動系統成本下降每瓦時0.28元?!叭绻妓徜噧r格能進一步下降至每噸20萬元以下,加上技術進步,未來儲能系統價格有望達到每瓦時1元。這意味著,儲能綜合度電成本能夠下探至每千瓦時0.2元,這能為儲能大規模推廣奠定堅實基礎?!?
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的背景下,作為提高電力系統效率、安全性和經濟性的關鍵支撐技術,全球對儲能重要性已取得廣泛共識。田慶軍判斷,未來儲能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調整也是小范圍波動。儲能產品價格不應該被礦產資源定價所左右,這對供應鏈安全極其不利。在他看來,儲能行業核心成本的下降應該遵循技術創新驅動成本降低的規律,通過技術不斷地更新迭代,讓儲能價格有序下行。
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憧憬“錢”景。田慶軍認為,儲能的本質是交易,其價值要在電力市場的動態交易中體現?!皟δ苣壳暗膬r值創造不明顯,價值發揮不充分,商業模式尚不健全?!彼ㄗh,進一步拉開峰谷價差,完善輔助服務市場,容量電價和容量市場,通過提供多類服務,讓儲能獲得多種收益。與此同時,要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確定性,儲能是10年生命周期的資產,一旦政策發生變動,前期投資模型將被全部推翻,政策的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對儲能投資會產生巨大挑戰。儲能產品方面,未來儲能系統將走向智能化,要和電網、負荷、光伏電站、風場、風機預測特征整體結合起來,通過智能化管理,實現對新能源的負荷預測、實時協調控制和充放電管理,切實提升儲能項目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