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10月9日,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文件提出,要充分發揮標準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技術支撐和引領性作用,其6大重點任務中,除了第3條加快完善新型儲能技術標準外,其他方面也與整個儲能產業發展有關聯性。因為儲能產業的發展已經不再是自身的事,必須站在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角度,站在能源變革和雙碳目標的角度,站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角度,認真審視適應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和標準管理建設問題。
作為專項推動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的重磅文件,《行動方案》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系統性強,儲能必須與能源其他領域協同創新發展,要做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形成標準體系框架和體系表;二是專業性突出且范圍廣,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離不開對各種能源路徑的鉆研和認知,既要深入其中,又要聚合這些能源出力路徑形成整合能力,虛擬電廠便是其中關鍵之處;三是富有前瞻性,健全完善能源產業鏈碳減排標準成為重點任務之一,并提出要推動重點標準走出去,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能源產業要走出去,沒有國際化能力是難以引領全球的。
產業發展,標準不能滯后。儲能專業門檻很高,屬于技術密集、知識密集、資本密集型新興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儲能更是要把標準工作盡量做到前面,因為儲能還具有民用基礎設施安全使用的功能,因此,“行動計劃”強調要加快推動儲能用鋰電池安全、儲能電站安全等新型儲能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制定。儲能要發揮自身價值,就需要融入到大電網中去,除了要加強儲能項目自身生產管理的標準建設外,還需要細化儲能電站接入電網和應用場景類型標準,完善接入電網系統的安全設計、測試驗收等標準。隨著儲能項目和可控充電負荷的不斷增多,虛擬電廠將成為管理儲能電站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虛擬電廠領域重點標準制修訂便成為應有之義。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新型儲能產業走在全球前列,是因為其在成熟的電力市場下發展,對儲能行業的監管相對細致到位。最新數據顯示,2022-2027年美國新型儲能擬建規模達25.33GW,并嚴格執行分類監督管理,包括完工待批準的、在建超過50%的、在建不超過50%的、完工但未投運的、批準未建的、未建待批準的及其他等各類,盡管如此,美國儲能電站依然有安全事故發生。
我國儲能市場目前顯然還不成熟,大多數儲能電站并未大規模調度并網,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較低的情景下,儲能安全性管理還沒有引起高度重視,而一旦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到25%到50%甚至更高時,會對電網的消納能力和穩定性帶來巨大挑戰,配置安全度高的儲能系統以應對電源端和負荷端的隨機變化成為剛需和必然。
從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近期調研看,目前我國儲能產業的產能利用率還較低,低于20%甚至低于10%的都有。特別是今年以來,儲能電池及其材料領域投資規模巨大,動輒上百億,但儲能電池回收這塊,幾乎無人問津,回收標準該如何制定?如果不形成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又如何構建全產業鏈的碳足跡核算評估標準?這就需要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加強對市場無形之手的調控,《行動計劃》無疑為未來能源市場發展鋪就規范之路,也為儲能市場化發展奠定可供依據的指南,《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亦或將很快印發。
當然,要把儲能產業標準做扎實,還有很長很細致的工作要做,經費、人才、經驗、培訓等都要到位,全生命周期管理、并網調度、虛擬電廠、經濟性測算、商業模式構建、建設運維等等,門門都是學問,沒有金剛鉆,還真攬不了瓷器活。
況且不同儲能技術路線要求各不相同,均需結合具體應用場景,做標準化認定、檢測、驗收、監管等,同時還離不開示范實踐,離不開數據積累,這背后又是需要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持,可以說儲能產業自身的綠色低碳轉型和標準化提升之路依然是任重道遠。